2020-11-11 17:22:13 2934
对外汉语课堂搞好活动的关键就是要保证交际双方有交际动力。为了能使得双方开始交流,“差异”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。
这里所说的“差异”包括信息差和观点差两种。所谓信息差,是指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拥有别人不知道的信息。而观点差则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,并且有说服对方的需要。交际理论认为,差异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前提条件。
正因为双方的信息和观念不完全相同,所以交际的双方需要沟通,用语言(比如目的语汉语)来交换信息,分享各自所占有“情报”已达到某个交际目的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没有设置差异的口语活动其实不算是一个好的活动。有的学生在做角色扮演的时候只是单纯替换掉课文中的某些词汇,比如课文中是商量去北京旅行的计划,角色扮演就改成两人商量去四川旅行。这样的活动表面上可以让学生说很多,但其实因为有了课文的提示,A同学其实已经知道B同学后面要说什么,所以他并不会去认证听B同学所说的内容,而只是考虑接下来自己要说什么话。
学生在做完这样的较色扮演活动之后常反映“很假”、“像演戏”。原因就是这种对话与真实对话有很大差距,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。而有的讨论活动,学生受到自己文化和语言能力的影响,表达的意见大同小异,这也无法激发起大多数人表达的愿望。有的教师喜欢每节课安排一位同学做“值日生报告”或者“三分钟演讲”之类的活动,而在活动之后并没有安排其他同学提问等环节,这种活动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。
由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,因此,教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有哪些表达方式可供学生使用,并清楚地加以说明。有的老师采取强制性的做法,诸如必须使用多少个句型等,不过这种做法比较生硬。我们可以考虑通过一定的设计,巧妙地把活动和语言结构的训练结合起来。最理想的情况是,学生在参与一个有意义且具有真实性的活动的同时,又自然地重复了某种语言形式。
例如下面这个编写班级通讯录的活动:
在这个活动中,内圈的人和外圈的人面对面站立,互相用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“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?”提问,并且记录下来(姓名可以用拼音),而问完对方情况以后,教师让所有外圈的同学朝某个方向移动一位,此时内外圈的同学又是新的组合,又可以问相同的问题,回答并且记录。如此一圈下来,问答都在十次以上。当问答完成后,内外圈任意两个学生组合,把自己手中的通讯录与对方的相拼合,就可以组成一份全班的通讯录。
这个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的:制作通讯录。因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活动上。而活动中,学生需要多次提问和回答,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。在实践中,学生刚开始的回答需要两三分钟,而随着他们越来越熟练,最后几次的回答都在半分钟左右就完成。
因此,判断一个活动成功与否不在于这个活动进行的是否热烈(这只是判断因素之一)。
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兼顾语言功能和语言形式,尽可能平衡流利性和准确性之间的矛盾,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造自然运用语言的机会,帮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语言。
返回顶部
关注我们了解更多